
图为“喜”的3D复原像。/袁婧摄
8月1日起,升级改造后的云梦县博物馆对外开放,诸多谜团被逐一解开。
展陈区域新增一处3D复原像,主角是与睡虎地秦简同室而眠的墓主人——秦朝小吏“喜”。“喜”的身高约161.5厘米,有高低肩、颈椎病,下肢部分有损伤。考古学家根据其骨骼痕迹复原,揭示了他常要记载文史、伏案工作、开会跪坐的职业特征。
图为遗址公园内的“喜”塑像。/袁婧摄
睡虎地秦简,既是“喜”的随葬品,也是他生前收集、摘抄、记录的“工作笔记”。其中近半涉及秦律,内容涵盖农业、货币、贸易、徭役、置吏、军爵、手工业等。
图为睡虎地秦简中,近半涉及秦律。/袁婧摄
作为目前为止全文公布字数最多、内容最丰富的秦简,这本丰富翔实的“工作笔记”对于印证中华文明连绵不绝、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意义重大。
根据梳理领牛策略,睡虎地秦简《编年记》记录了自秦昭襄王元年(公元前306年)至秦始皇三十年(公元前217年)秦灭六国、统一全国的大事。1155枚竹简,串联起“喜”的个人命运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。
图为云梦县博物馆内展示的《秦律十八种》。/袁婧摄
历史学家推断,喜的工作或许与法律有关。与他相伴的“工作笔记”包括《秦律十八种》《封诊式》等。
身为基层官吏的“喜”,还在“工作笔记”中记录了多次从军的经历。“秦朝的军功爵制人人平等,”云梦县文旅局副局长周军霞解释,即便拥有家族护佑,“喜”也必须应征打仗,才有资格因军功获得官职晋升。
后来人不仅好奇简牍,也好奇写下4万余字“工作笔记”的“喜”。是何种精神力量支撑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劳刻写?他又为何选择与简牍长眠地下?
图为云梦县博物馆内展示的各类遗址。/袁婧摄
经分析,考古学家发现,“喜”的父亲是秦人。“喜”与家人或许是秦人南下的缩影。
秦国加速统一的进程中,疆域内大量青壮年被卷入这场战争。有人加官晋爵,有人血洒战场,迥异的个体命运都交汇入历史洪流,滚滚向前。

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